风暴注册_风暴娱乐平台
风暴注册_风暴娱乐平台
登录-新城官方网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8-25 02:43    文字:【】【】【

  登录-新城官方网站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因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状况不统一,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导致当今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分销渠道。就目前整个国内现状来看,占主要地位的农产品分销渠道有以下几类:专业批发市场分销渠道、销售公司分销渠道、合作组织分销渠道、销售大户分销渠道和农户在集贸市场直接分销渠道等。下面对各种渠道的特性进行分析,观察其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它是指在交通便利、靠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销售市场的地方,通过建立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来集中批发销售农产品。其简化结构见图1。

  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销售集中、销量大。对于分散性和季节性强的农产品而言,这种销售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在河南开封市,政府和农民通过建立西瓜专业批发市场、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等把全市内各县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专业批发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集中运输,妥善储藏,加工及保鲜,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地区性、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集中性、全国性、常年性的矛盾。这一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专业批发市场上因收购者相对于单个农民生产者而言往往具有较强的实力,其数量也远少于众多的个体生产者,因此收购者常处于垄断地位。其垄断优势使得收购者在从事购销经营活动中,常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压低收购价,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往往造成当地市场价格信号失真,管理混乱。另外,此类批发市场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不能有效实现市场功能延伸,且大多数都存在信息传递途径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差的状况。市场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口头传递和电话交流,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对市场信息不能实现集中处理。然而,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单个生产者的实力将显著增加,收购者的垄断优势也将逐渐消失,二者将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变相压价形式将很难存在,市场配套服务设施也会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健全,市场信息的获得、传播及分析处理能力将与当今不断加强的信息化社会接轨。例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日本,果蔬类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比例高达80%,而我国则要远远低于这个水平。由此来看,在未来几年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将在我国获得广阔的发展动力。

  销售公司销售即通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公司,先从农户手中收购产品,然后外销,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契约界定,也可以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其结构见图2。

  这种销售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可以专心搞好生产,销售公司则专职从事销售,销售公司凭借自身的销售专长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分析、预测从而更有能力将销售工作做好。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销售公司由于具有集中农产品的能力,这就使得其可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保鲜、储存以便在农产品供应淡季高价出售,另外还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这些优势将使销售公司享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一模式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在通过契约和合同来确立农户与公司销售关系和收购价格的情况下,销售公司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违约风险较高。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和销售公司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违约率高,而相关制裁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比如当农产品供大于求,合同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不按合同价格收购契约户农产品。反过来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农户不按合同向签约公司交售产品,导致公司利益受到损失。这将使销售公司只能通过随机收购的形式获得农产品,这无疑增加了销售公司的风险。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双方违约成本的增加。在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相对较大规模的生产主体如农场及农业公司等将迅速涌现,再与销售公司签订销售合约则将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合同关系,而这一类合约的违约成本将会被受违约者、市场监管者及社会力量大大提高,违约率将逐渐降低,销售公司的此方面的风险程度将有望得以改善。

  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即通过综合性或区域性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如流通联合体、运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农产品。运销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销售农产品一般不采取买断再销售的方式,而是主要采取委托销售的方式。所需费用,通过提取佣金和手续费解决。其简化结构见图3。

  这一模式同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能够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为农产品的保鲜储存及再加工以实现增值提供可能。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施行,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确立了有效市场主体地位和法律身份。虽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新阶段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产物,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尚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再加上农民自主意识不强,小农意识还普遍存在,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困难。目前存在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靠当地政府撮合,缺乏内在动力。这一问题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亟待解决,合作经济组织的销售模式能否在我国大范围应用还需要各方的大力推动。

  销售大户是指目前在农村出现的靠贩运和销售农产品为业的农民个体或农民组织。这些个体或组织将把农产品收购集中,然后销往各地;也有的是联系外地客商前来生产地收购,起到联系人或中介人作用。其简化结构见图4。

  由于这些农民个体或组织对本地的农产品生产市场非常熟悉,因此在收购农产品时对收购价格、收购时间、农产品生产者及其他相关方面都很具有优势,在再加上其通过某些渠道掌握了一定的市场信息,所以其市场掌控能力被显著增强,销售大户销售模式在农村获得蓬勃的发展。据笔者实地探访,在河南省开封至周口相邻106国道的农村,道路两旁销售大户设的销售摊点在农产品收购旺季平均每100米就会有一户,并且其规模和数量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其实这种销售模式严格上来说并不能称之为一种独立的模式,它其实是销售公司的雏形,具备销售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只是没经过法定程序注册成立为一个企业,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管理难度增加和销售大户之间及各分销渠道之间竞争的加剧,成立为较大型的销售公司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种模式是指农户个体根据当地销售情况和周边地区市场行情,在集贸市场上自行销售的方式。即图5。

  这种模式避免了经纪人、中间商、零售商等过程,能使农产品从生产者直接流向消费者,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使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获得了相对的价格优惠。但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农产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对生产者的监管几乎无从下手。加之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卫生习惯较差,食品卫生及安全问题难免会发生。所以这种模式只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城市边缘的低端消费者。以上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零售端之前的(除图5的模式外)的几个主要流通渠道进行的分析。在农产品零售端的分销渠道主要有集贸市场、超市及农产品零售商店几种形式。它们主要靠以上渠道来供应货源,也有少数较大规模的流通企业直接从生产者那里进行采购。现实中往往是零售商与上述销售模式中的主体达成某种协议,共同来完成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因此,上游销售模式的优劣特性对下游的零售端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在各类农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水果、蔬菜、肉蛋奶等产品保鲜性要求很高,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越短,保鲜的成本将越低,这就意味着相对较短的分销渠道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网络经济背景下,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双方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的日益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速度。因此,具有环节少、流转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结构将成为我国今后最具有前景的渠道模式。借鉴外国经验,具有特定功能的配送中心的出现将成为我国今后的必然趋势。其简化结构见图6。

  配送中心的功能主要是配送服务,类似物流中心,即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信息将农产品从生产地直接或经过配送中心配额后运往各个客户。以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为例,美国国内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销过程。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分销渠道”的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农民的集贸市场只占1.5%。这一数据是对上述论断的有力证明。虽然二者具体国情有所不同,但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很多方面仍具有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同样将在我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因成员间各自目标不同或运作过程存在差异,常造成沟通、协调及管理过程中的矛盾,随着农产品分销渠道竞争的激烈,这种矛盾关系必然会影响各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各成员从交易关系走向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盟关系将成为一种趋势。这将促使农产品从生产到零售的渠道链的形成。而销售公司一方面相对于生产者个体拥有强大的市场掌控能力,另一方面相对于单个零售商又具有广阔的各类农产品的货源,这种地位将使其在渠道链中发挥主导作用。一般销售公司销售模式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生产者-销售公司-超市、连锁店-消费者”,而有实力的销售公司将逐渐收购或自行开设农产品超市或连锁店,此时这一模式的表现形式将变为“生产者-销售公司-消费者”,即图7。

  这里销售公司所具备的功能相当于配送中心和零售端的联合体。而对于生产者,销售公司也将通过参股等形式进行联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此外,这种形式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它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农产品安全性的控制,即通过对生产地的选择及生产方式的干预,对运输储藏的有效管理,杜绝农产品受农药及添加剂的污染,并可以此打出“放心农产品”的品牌,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这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保障要求越来越高的国内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注: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编号:Hj2009-37;海南大学管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LKY092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08-YBJ-02。)

  (通讯作者:曾峰(1971-),男,汉族,湖南邵东人,硕士,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热带农产品营销和农林经济管理研究。)

  [1] 李伟伟、任晓娜: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分析及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 谢宗云: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比较[J].饲料博览・管理版,2008(2).

  [3] 孟菲、傅贤治: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1.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

  2.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一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

  3.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

  4.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入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

  机遇和挑战:入世初期,有关专家对此作了分析,认为存在五个方面的好处和主要两个方面的风险。五大机遇:(1)可以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2)可以获得下一轮WTO谈判的参与权和制定新规则的发言权。(3)有利于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4)有利于技术引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5)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两大挑战:(1)对不同农产品的产生的影响不同。具体而言,与小麦、大米和玉米的情况相比,国内棉花生产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配额与以往实际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而且配额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5%以上,植物油的情况与棉花类似。(2)对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方式的农民影响不同。

  1.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产业总体实力。加入WTO以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压力逐渐加大。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发生转变,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比例。

  2.在WTO允许范围内提高我国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根据WTO的测算标准,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负保护状态,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的资金,在1993~1995年年均达1050.97亿RMB,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要提高保护水平,可以通过提高“绿箱补贴”和“蓝箱补贴”水平。绿箱补贴是WTO所允许的不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目前水平仍然相当底,可以大力加强。蓝箱补贴是WTO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的补贴,中国入世时WTO允许我们的补贴水平为8.16%,现在实际水平低于2%,近几年应该在这个范围内大力加强这类补贴,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结合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农产品的补贴还应着几方面倾斜: (1)补贴要向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倾斜。(2)补贴要向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倾斜。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具有典型的初级产品性质,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取胜,从长远看,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科技科教兴农的道路。(3)补贴向提高劳动者素质倾斜。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4)补贴要向为农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倾斜。国际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进口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能否及时迅速准确掌握信息已经成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项关键工作。特别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农产品出口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尤其是面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o.44~o.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o.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o.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o.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

  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使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风险增大,而且使出口成本增加。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给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吉林省农产品对日出口也极为被动,从2006年下半年起受到全面打击。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茂名市电白区顺应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集聚政策、集聚要素,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区家庭农场超过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近1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电白区从2013年开始作为全国气象部门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地区。经过几年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探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完善,达到服务对象增收,服务产品有用的发展目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表1),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为便于气象服务和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归纳为种植类、养殖类、食品企业、港口码头等。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的传统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气象服务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近年来121121电话、手机短信和影视节目收视率等均呈现下滑趋势。大多数气象服务产品仍然是“天气预报产品+简单提示语”的传统模式,能够体现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习惯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不能针对服务对象精准地匹配、推荐用户想要的服务和内容。为此,气象部门应不断整合传统的气象服务产品,优化现有产品服务形式,扩大气象服务传播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为用户带来更高的使用价值,保持对气象服务产品的依赖性,使用户持续增长。

  目的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合理利用天气条件的气象依据,能够做到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免不利天气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和增收增效。

  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气象指标体系、气象定量评价技术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意见等制作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应所需的气象服务产品。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需求,主要针对生产对象、农事活动,预测未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分析当前气象条件及未来天气条件的适宜度及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具体影响,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需求思路,探索建立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需求的、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形成分3步走:气象部门制作出天气预报产品;气象部门根据天气预报趋势与相关部门会商,得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有效措施和建议;联合会商后制作好相应气象服务产品。常见的气象服务产品大都是以天气预报为主,为服务对象生产提供常规的天气变化状态、温度升降情况以及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息。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需采用气象部门业务网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参考国家、省、市气象部门短时、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预警等预报业务产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编辑电白天气预报产品。以提前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和增收增效为目标,根据预报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精细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必须进一步开发,才能实现预报气象服务产品有效利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联合相关单位进行产品利用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分析结果与会商单位联合,包括天气趋势预报,相应天气趋势条件下适用的措施、对策、建议,形成各类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服务产品。

  农产品加工,又称农业物料加工,就是对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等各种物料进行加工的工程技术。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种植养殖业即原料生产;二是原料加工业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制成可供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半成品或成品。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业一直附属于农业,直到 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伴随名族工业的出现,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才有了飞速发展。

  由图可看出,这段时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工业,这是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这与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也存在诸多弊端:1.生产具有分散性和无组织性,产销双方容易产生逐利心理;2.农产品成本高,销售价格低,农民收入减少;3.技术水平落后,特色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几乎为零,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4.很多流通环节,流通成本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产品供给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一种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和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等系列问题的限制,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

  说明:X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Y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Z表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

  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通过对以上调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有以下趋势和特点;

  需求高的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随着改革的全面启动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品消费需求增加,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整体进入小康阶段,并且将继续得到改善,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构架趋势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势迅速,空间趋于布局平衡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品质偏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以及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农产品企业不得不纷纷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模式,出现基地、储运、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迅速。

  企业实力与素质不断增强,呈现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同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有着独特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同时,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将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就必须通过全面的创新,做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革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在农产品加工业强劲的发展趋势的驱使下,农产品企业必须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一切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巨大的用户价值,此外,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表现在其强劲的市场占有、覆盖和竞争能力,同时给竞争对手带来更高的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企业也可以凭借其核心竞争力来获得更为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以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该行业的竞争优势与不足的分析,下面提出几点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改变社会生产过程和效率的活动。就基本内容来说,创新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则主要涉及到新的生产技术、工作方式,装备及工作流程的创新,同时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是一个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等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行为。一个企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增长则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有时候会让生产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重视品牌经营战略。品牌是指用于区别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企业通过品牌创造、积累和保护,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先谋势,后谋利”的经营格局。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对品牌认识不足,还是围绕在产品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而运作的产品经营。我国农业落后,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应该重视品牌经营,完成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华丽转变。只有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了品牌意识,才能塑造农产品的国际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在这个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尽管核心竞争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其形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积累,而人才就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较高的依赖性,核心竞争力是个整体概念,只有努力把整条链上人员素质提高了,市场意识也增强了,思想观念改变了,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有人才保障。才能助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四,增强企业的研发与开发能力。开发能力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应当改变这一状况。在我国进入WTO之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各农产品企业应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农产品做更深层次的分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从内涵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把开发能力延伸到生产基地,运用新的技术,帮助农民培育新的品种,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从外延伸,保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培养核心竞争力,针对农产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辅的应对策略:

  1.统一和深化对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认识,农业结构才得以调整,农民收入才会增加,农业产业化才能线.尽快制定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结合我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详细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O.44~O.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O.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O.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O.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使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风险增大,而且使出口成本增加。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给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吉林省农产品对日出口也极为被动,从2006年下半年起受到全面打击。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品牌化是发达国家外贸出口中的重要特征之一。知名品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据越来越大的国际贸易份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中,培养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国际贸易竞争中,品牌的竞争已远远超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单方面的对抗,它是一种能体现企业整体实力和知名度的竞争。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已出现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产品品牌。但目前吉林省的品牌化建设还远远不够,为促进吉林省的品牌健康发展,应努力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定位是否正确,即应选准对象。在吉林省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定位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地理位置等,从中锁定那些差异化、个性化、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行业,作为打造目标,突出“吉”字号,发挥吉林省的特定优势,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

标签:
相关推荐
  • 首页@利澳娱乐@首页
  • 登录-新城官方网站
  • 鼎汇娱乐-招商主管
  • 永利娱乐注册-注册首页
  • 星辉娱乐-首选网站
  • 首页!鹿鼎娱乐注册
  • 恩佐-恩佐娱乐-注册-平台首页
  • 首页「天辰注册」首页
  • 首页“「宇博注册」”首页
  • 天顺注册-平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