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注册_风暴娱乐平台
风暴注册_风暴娱乐平台
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娱乐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09 21:52    文字:【】【】【

  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鼎汇娱乐注册】①《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标志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崭新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规划》为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是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签订,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加。随着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将有大量果蔬产品、水产品及肉类产品从东南亚和东盟地区引入到国内。以大连口岸为着陆点,以沈阳为分拨中心的功能模式,将会大大吸引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进口,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链。同时,通过加强南北果蔬的流通,带动国内农产品出口。

  ③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最佳时机。目前沈阳市冷链设施落后的现状,使得一直处于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下的国外农产品止步沈阳及东北地区。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善冷链断链现象,吸引一部分潜在的国外客户将其农产品出口市场延伸到沈阳及东北地区,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自身全程冷链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2.1满足冷链市场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需要①加强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吸引更多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高档的生鲜及冷冻农产品大量引入国内市场。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稳定,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物流设施陈旧、落后。国外农产品生产商十分看好需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冷链物流在我国国内延伸的需求十分强烈。②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产品物流热潮。目前广州最大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业务,陆续(将)在沈阳、上海、郑州建设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同时与营口港积极洽谈在营口建设南北水果及进出口水果的集散地。普菲斯亿达分别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和外高桥物流园区有两座冷库在建,北京首农也在与其他物流商一起进行建设6万吨冷库的前期调研。

  2.2区位优势,服务辐射东三省选择在沈阳建设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可以实现大连港口岸、大连保税冷库与沈阳冷库的物流对接及优势互补。借力连接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延伸物流链,充分发挥沈阳对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是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冷链物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①食品安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产能落后:冷库设施陈旧老化、冷链物流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浪费。

  ③竞争对手不成体系:目前沈阳的冷链物流企业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不能提供专业、全程配套的冷链物流服务。

  2.4开展港口与腹地之间全程高端冷链物流业务拓展的有益尝试充分发挥大连港的口岸优势和沈阳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优势,为国外客户在沈阳及东北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国外客户将本项目作为其货物在中国国内的物流中心,辐射其在中国的整个市场分拨配送网络。项目建设使得大连口岸保税功能得以延伸,有保税存储需求、并意在东北地区进行分拨的冷冻农产品,抵达大连口岸后,可以保税监管运输至沈阳冷库,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拨配送。

  2.5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业务吸引进口业务扩大货源量的需要发展冷链物流不是做某一个物流节点的控制,而是将各个物流节点高效链接,形成一个不可替代的物流链条,才能越多货量、越广范围的吸引货源,进而形成不可复制的优势。项目以进口大连口岸为冷链物流的起点,开展以冷藏冷冻农产品存储为主的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包括货物运输、存储、加工配送、分拨等,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为高端客户提供库存货物信息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以全程冷链服务将吸引更多货源。

  3.1沈阳地区冷库现状冷库是冷链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沈阳现有冷库30.86万吨,其中公用冷库约20万吨。冷库软硬件设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建设公共冷库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不能对货物的质量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②新建的一些冷库主要为生产商自建型冷库,规模较小,而且分散,耗能不经济。

  ③现有冷库主要用于冷冻仓储和中转流通,在冷库服务中提供的附加值少。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并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队伍,也不能提供整套、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

  3.2货源分析目前沈阳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量约400万吨,沈阳的公共冷库存储容量仅为20万吨。冷库资源的短缺造成大量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过程中的浪费。项目建设将为更多的农产品提供冷藏存储的空间,最大限度的防止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保证质量安全,实现不分四季、不分空间的供应时鲜果蔬和反季节农产品。初步分析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货源支持:

  ①进出口(含保税)农产品及肉类存储。a、目标客户: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商。b、现状:目前由于沈阳冷库短缺的现状,国内外贸易商只能根据销售情况分批次的买进、卖出,对于没有确定目标市场的货物,更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冷库存储。c、项目建设填补了沈阳地区没有高标准(保税)冷库的空白,农产品贸易商可以根据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的变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增加利润空间。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5万吨。

  ②农产品果蔬即时采摘保鲜存储。a、目标客户:省内及东北三省的果蔬生产商。b、现状:辽宁是水果生产大国,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产后投入,水果损失不到5%)。一方面是由于采摘地冷库设施不达标,另一方面是储存技术落后。c、项目建成后将对即将上市的水果进行精选、清洗、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③高端肉类、鱼类等消费品储藏及配送。a、目标客户:各大高档酒店及餐饮企业b、现状:目前沈阳及东北三省的高级酒店的所供应的鲜活农产品及冷冻产品都是由其供应商送货,虽然产品在存储、采购、配送过程中货物质量变化不十分明显,但到餐桌上的营养和口感已经大打折扣。c、项目建设将为高端冷冻农产品的存储提供最优的温控条件,最大程度的保留产品的原有的质量、营养和口感,帮助沈阳餐饮企业从餐饮质量层面提高档次。d、货量预估:沈阳拥有万豪、喜来登、凯宾斯基、万鑫、香格里拉、瑞宝和君悦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②业务现状:沈阳市没有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大多是以冷库为依托形成的交易市场,目前超市各门店提前一天将供货信息下订单给不同的供应商,由供应商到不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完成采购,再通过配货站送到各门店。交易市场环境脏乱,交通瘫痪,现场采购不能保证货物质量,当天供货也可能造成供货不及时。

  ③配送中心的建设将在供应商和超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供应商只须把商品送到配送中心,无须直接供给门店,各门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订单到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a、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兼容,使得连锁超市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b、超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超市从缺货到补货的时间成本,减少因供货不及时给超市带来的损失。

  ④货量预估:截止2008年,沈阳市5000平以上综合超市达27家,其中家乐福、乐购、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等万平以上的超市达16家,加上东北地区的部分连锁分店,此部分货量需求为5万吨。

  ②现状:沈阳没有统一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是以冷库为中心形成的交易市场。生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肉类产品、果蔬产品的批发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交易市场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摊位租金、装卸服务费和停车费,使得交易中心不能充分享受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即使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但却由于交易面积不变,租金收入难以随之大幅增长。

  ③项目建设将整合市场资源,实施“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含电子结算系统),收取交易佣金、摊位租金、配套服务费(管理费、物流管理费)。通过增加交易市场和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成交量、乃至成交金额的增长。此外,交易中心还提供网络虚拟交易和拍卖交易功能。

  ④货量预估:无论是原交易市场分流的货量,还是新增货量,都需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公司的市场开发共同完成。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现有优质已套袋柑60万斤滞销,村民很着急。”小溪乡副乡长彭化告诉《中国对外贸易》记者。

  彭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了网络,于是就有了他委托朋友在微博的当地柑橘滞销的消息。

  这是彭化第一次利用互联网帮助深受滞销困扰的村民。今冬柑橘收购行情不好,他希望借此引起采购商的关注,帮助村民早日卖掉积压的柑橘。

  与野竹村村民同样心忧的农民还有很多。打开微博,各类农产品的滞销信息不时出现,常德澧县甜橙、慈溪蜜本南瓜、陕西苹果、河南萝卜、山东白菜等农产品都传来了滞销的消息。

  这些信息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滞销信息还在田间地头,并不为外人所知,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了网络平台的优势,滞销的农产品也纷纷“上网”寻找出路。

  工信部2012年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近年来,农业电子商务门户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交易信息。

  据报道,浙江省临安昌化镇的白牛村,共有560户,1600人,村里盛产山核桃。2008年,村里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通过网络销售坚果类农产品。目前,近100户农户从事电子商务,其中20户的年网络销售额超过100万元,5户超过1000万元,全村2011年网络销售额近亿元。

  而在浙江省遂昌县县城的5万常住人口中,集聚了超过1500家网店,年销售总额1.1亿元至1.2亿元。除乡镇农民外,遂昌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甚至退休干部、职工等都加入了网上创业大军。

  在其他地方,村镇电商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苏沙集、浙江义乌淘宝村等已形成相当规模,出现了农民网商这一新群体。

  “今后我们也有意开发网上资源,将一些东北特色的杂粮卖到网上。”辽宁省辽阳市辽中县六间房乡许家村种粮大户于会怀告诉本刊记者。2012年,他种了一万多亩地的粮食。

  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此前联合的《涉农电子商务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农民网店总数为131万家,2011年淘宝全网农民网商注册总数为171万人。

  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农民网商与网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农民网商数量从2009年的45万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171万。目前,农村村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209亿元,交易商品数量达到了1862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返乡农民工带动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个体户、企业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农民涉网的主要推动力量,占到总数的58.3%,真正在家务农转行做网络销售的只占不到10%。

  借助电子商务,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目前,农村电商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而未上网农民的收入集中在无收入和1500-2000元之间。

  农业电子商务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人才资源等密切相关。因此,农民网商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表现为东南沿海一带农业电商发展较好,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欠发达。

  报告显示,从省网商和网店数量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山东位居前列,占农民网商数量和农民网店的数量超过半数,而西北等偏远地区则发展滞后。在交易商品数量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福建和上海数量上处于领先位置。

  “野竹村懂得网络、电子商务的村民很少,而他们的子女虽然对网络有所了解,但大都在外务工或学习。”彭化告诉记者。

  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也相对比较单一,坚果炒货、茶叶、肉食、蜜饯糖果、点心及工艺品等排名前列。2009、2010年坚果类交易最大,2011年茶叶则超过坚果类排行第一。

  此外,蔬菜瓜果类、肉蛋禽类等包装、运输不便,在传统电子商务意义上来说属于不容易做成的产品种类,农民网商也已在此领域取得突破。

  虽然农业电商的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与制约因素。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诸多差距。报告显示,尽管数据可观,但目前我国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仅占实体交易总额(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发展潜力巨大。

  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据西安交通大学李琪教授介绍,2007年底,美国63%的农场、59%的奶牛场装备了电子计算机,欧洲的农业网络已进入实用阶段。相比之下,基础设施瓶颈仍是我国发展农业电商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宽带问题和物流配送问题。

  报告指出,农民电商发展面临缺乏宽带等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落后、管理、学习机会少等问题。其中突出的困境是物流交通制约,宁夏、云南、湖南、新疆等省半数的被调查网商都反映了物流问题。此外,农民网商反映的问题还有提高销售量困难、缺少开店知识、网店设计人才缺乏、组织货源难等。

  另一方面,农产品因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探索合适的产品及销售模式就显得颇为重要。

  “高端农产品因其附加值高,适宜在网上通过B2C的形式销售,目前发展形势也不错,而一般大宗商品因其附加值低,如何建立有效的网上销售平台仍待探索。”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电商只能适合部分农产品和部分区域,如干鲜杂果之类和特产行业,但微博促销之类也是一时热点,不能解决根本长远问题。”中国林果网经理王奇科告诉本刊记者。

  要解决问题,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李琪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人才、电子商务综合人才严重匮乏,制约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十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网络之中。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农业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业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中心———后向———旁侧———前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就是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将农业旅游与农业、旅游业、农村、农民甚至更多的相关要素纳入一个系统,多方位、系统地、关联性地考虑农业旅游的发展,即:中心问题考虑如何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不同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顺利完成农业提供资源、旅游延伸服务的对接过程;后向考虑农业旅游如何反哺农业、旅游业,促原先两大产业的优化发展;旁侧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后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民的市民化;前向考虑如何与更多相关要素融合,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融合过程中涉及人群的转变:农民=农民+市民。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中所涉及的人群发生了转变,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市民从城市向农业所在地流动,使得劳动涉及人群扩展到了农民与市民两大群体。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的转变: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服务活动。农业在与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融合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转变:乡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三大提升硬件的提升:农业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来自城市,他们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民俗特色固然要保留,硬件设施更要提升。软件的提升: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内容的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1.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要素资源化:旅游产品的差异取决于要素结构的差异,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就要促进食、住、行等传统观光辅助要素的资源化,使之成为主导的吸引物。农业资源在除“游”之外的其他几个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理应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也就是要将食、住、行、购、娱要素进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出特色。(2)时空丰富化:农业资源使传统旅游资源的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丰富了传统旅游活动内容。基于融合的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拓展旅游活动内容,弥补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些缺陷。应该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针对旅游产品季节性、异地性特点深层次发掘、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2.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休闲化形态: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的提升促进作用,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使农业成为能够提供休闲娱乐产品的产业,从主要满足生存需要扩展到满足发展、享受的需要,这种新型的休闲化形态,能够让农业更快、更好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方式:农业劳作休闲活动。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将农业劳作开发成休闲活动,如让游客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等乐趣;农业产品休闲产品:农业产品向休闲产品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方式如改变农产品的用途,如将特色蔬菜制作成蔬菜盆栽,作为特殊的装饰品让游人买回家装饰家居等;农业用具休闲用具:农业用具经过改造也可开发成为独特的休闲用具,如河南信阳南湾湖渔民就将自家打鱼的渔船改造成了旅馆,设立了水上餐厅、水上旅馆等。(2)专业化形态:农业旅游能帮助农业产品产前调研、产后营销,促进农业企业产品的专业化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于这类专业化形态应当积极推广,并不断深化升级。产前调研:产前调研关系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被市场认可。农业旅游使大量的市民来到农村,十分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调研。一些地方已有意识地赋予农业旅游活动以市场调研的内涵,如一些地方就将各种各样的南瓜混种在一起供游客采摘、品尝、购买。通过游客的反映来考察哪种类型的瓜果更加吸引人,更加适合扩大生产与推广。产后营销:产后营销对于农业产业至关重要。能否接触到相应的消费人群,让他们知晓、进而接受;能否树立起农产品的品牌,让产品销售顺畅;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靠宣传营销来完成。近年来,一些地方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不少农产品声名大振,如何把这些活动搞得更好、更有效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现代化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特征:城市吸引力十乡村吸引力+旅游特质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的构建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非凡,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保留了农村生活的元素,自然、生态、清闲、恬静、健康、和谐,同时又具备了城市的内在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它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并用旅游带来的收益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北大吴必虎提出了乡村旅游舞台化发展理念,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风土人情;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新形态:导游式的田园市民特征:农民的身份+市民的观念、素养、收入水平+旅游知识。导游式的田园市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新形态,他们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依附于田园的别样市民。他们仍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却具有市民的观念、素养及收入水平。实现形式:深层次的参与。应让农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开发、发展,让他们与市民深层次交流,了解市民需求,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的经营管理,而不只是提供简单的服务。这样农民才会从农业旅游发展中获得较多的收益,主动性才会不断增强,乡村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开发,农民也才能真正向田园市民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融合产业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驱动。可考虑引入的要素以及相应的农业旅游发展新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

  1.艺术:吸引热爱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艺术家来田间地头采风,提高乡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艺术加工,提升农业旅游商品档次。

  2.网络:建立农业旅游网站,在网上虚拟田地、鱼塘、农作过程,展示各种新奇的农产品,吸引游客,同时也可通过点击率的统计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了解游客喜好,与游客互动,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

  3.拓展训练:可以设计一些艰苦的拉练、农业劳作项目等,让团队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设计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农事活动,使团队内部互相磨合、协作,增强团队战斗力,有效地拓展企业员工的潜能。

  4.素质教育:可开辟农业科普夏令营,让孩子远离城市,走进乡间田头,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当农民的滋味。与其他伙伴共同完成某些农业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美德、自理能力、团队精神等。

  5.婚庆:设计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体验农村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作为既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又能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业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拓展农业旅游开发新思路,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

  [1]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课题组.把握黄金机遇期,以旅游助推新型城镇化[N].中国旅游报,2013-01-04(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

  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上风上水,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密云县被列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还明确了密云“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i,Jil~H生态农业”的定位。密云以此提出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正是这样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将产业发展转向了创新驱动、创意推动的发展模式,立足生态经济,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京津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优先发展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成为了密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意农业的高端、高效、高质、多样的特异性使其成为密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走特色、高效的创意农业发展之路,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功能,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密云生态环境价值、展示生态密云绿色形象、培育国际绿色休闲之都的特色产业——创意农业,从而形成生态、经济、景观效果俱佳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成为密云县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根据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密云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饮用水重要水源地。密云县库区水面面积l88km,蓄水量43.75亿m,2010年密云库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达40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7%,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大部分地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3项指标居北京市各区县之首,可以说密云县已成为净水、净土、净气、无公害的绿色乐园。生态资源成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密云县户籍总人口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人。从总体上说,密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密云是全国“三高”生态农业示范县,是北京的副食品基地。良好的环境使密云生产的农副产品无公害、无污染,是自然天成的绿色食品。目前已有密云水库淡水鱼、山楂果茶等10余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有机农业已形成品牌化生产,多年农林业种植积累下来的果木品种为观光果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成为了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100多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享誉全国。近年来密云投入大量资金对历史人文景观、遗址、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提高了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密云的旅游开发营造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司马台长城以晾、险、奇”和独特造型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4】,千年古镇古北口镇是目前保存良好2个长城古镇之一(另一个为山海关)。密云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这些为开发农业新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经过多年建设,到2010年已形成了以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为中心,带动东西南北4条旅游热线的“一城带四线”的休闲产业分布格局。全县开放景区33家,度假村、星级饭店29家㈣,旅游民俗村40个,其中市级旅游民俗村23个,密云己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曾获“国际最佳旅游休闲名县”称号。

  北京是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密云依托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使多功能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县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57个,观光园总收入13226万元;民俗旅游接待户169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180万元;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从业人员5620人;接待人数达到4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此外,应运而生的创意农产品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农业吸引力。目前北京的创意农业可以基本总结为7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其中3种模式就是以密云的创意农业为案例总结出来的,即“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爱斐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al。这些模式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融合而形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端高效的产业。

  总体来看,密云创意农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一段时间以来,其特异性、生态性、野趣性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其高效优质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了京郊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这种产业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较低,其创意影响的持久性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其发展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目前,创意农业对全县农业及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还仅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创意农业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观光农园普遍创意不足,旅游策划相对滞后。过分依赖农业资源,许多观光农园就是从原来的经济种植简单转变而来的,功能单一。

  (2)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创意设计,特色不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景区内项目单一,则缺乏竞争力。相比其他地区,密云农业旅游借助于生态涵养区潜在的优势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两者并没有有意识的加以筹划,共同发展。

  (3)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观光采摘是目前农业旅游主要的效益来源,城乡差别的新颖性促进了创意农业的起步,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的农业类型,自然也是如此,但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内涵的发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期以来遭到了忽视,所以其文化元素难以在创意农业实践中体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创意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开拓。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模式使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处于一种白发形成的状态,尽管近几年来产业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者“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5)创意农业只处于一种零星分布的状态,未能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市场影响有限;山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虽然有利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但土地资源稀缺、分散,不利于创意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北京目前的创意农业品牌并不多。(6)创意农业项目经营运作不够,一些创意农业初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是后期经营运作存在问题,往往效益不佳,甚至难以为继。

  通过对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密云被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因此密云的发展必须以保护水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任何开发行为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

  在现有特色资源发展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形成具有密云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提升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出现旅游农业之后,中国创意农业呈现出现代农业和旅游农业“双轮驱动”的局面,即一方面在现代农业上继续进行创意,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旅游农业产业上推进了前所未有的休闲、观光、习技、品尝、购物等观光农业创意业态”1。密云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农业产品的开发集现代科技与智力于一体,促进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向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要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作用。应在密云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整体规划,将自然景区与农业旅游及单个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旅游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利用密云发展的后发优势,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农业资源的开发、乡情民俗的保持结合在一起,高端起步,打造精品,提高档次,带动密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几大区域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其次,对目前遍地开花的观光农园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第三,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有发展潜力和发展要求的园区进行重点创意策划。

  北京农业文化资源深厚,农业物质、精神消费的市场广阔,因此突出特色资源,形成创意性的农业品牌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门头沟樱桃沟是一个古为今用的创意u,利用樱桃沟独特环境条件,选用现代优良的大樱桃品种,形成自己的唯一性产品,在千亩樱桃园中将农业成果与农业文化、寺庙文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游客慕樱桃之名而来,但是在休闲的过程中品味的是山水,是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效益。密云全境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应以此为基础,以主题创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增加创意元素,开发主题产品,形成具有密云自身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如通过开发古道、古树资源,发掘特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创意农业的核心产品;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养生需求相结合,创意京城慢生活模式,培育休闲典型,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综观世界创意农业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起了重要作用。荷兰创意农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其产业链的发达,荷兰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花卉产业是一种综合农业产业,它与文化渊源、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物流、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创意人才等密切相关,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极高。花卉文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营销组织等分工合作,形成了荷兰花卉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宗出口农业品都是如此,产业链战略成为了其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农业普遍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而创意农业作为产业融合性很高的产业其发达的产业链正式创意农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创意农业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进行创意设计和功能提升,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使农业各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集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融合的创意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

标签:
相关推荐
  • 首页《博9娱乐挂机
  • 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娱乐注册】
  •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 德信天下娱乐平台-怎么样
  • 开丰网址
  • 真人娱乐注册-注册首页
  • 首页。【富联注册】。首页
  • 主页!『杏运注册』!主页
  • 顺盈平台顺盈注册-(指定官网)
  • 首页“鼎汇注册”首页